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新能源汽车时代,车企是否还需要继续研发内燃机?!

新能源汽车时代,车企是否还需要继续研发内燃机?

时间:2025-07-08 22:13:14 来源:残编断简网 作者:娱乐 阅读:616次

2个月前,源汽研上汽创新研发总院副院长仇杰赶在上海封城前,代车连夜只身赶往广德试验基地,企否只为了不影响新一代“蓝芯”动力样机的还需测试。更早之前,继续机上汽动力总成技术中心项目团队赶在上海封控前,内燃从各处将所需零件紧急运送到江苏昆山花桥试制试验点,源汽研以确保样机装机能顺利进行。代车

上汽动力总成团队充满曲折与戏剧性的企否经历,固然是还需疫情封控下独特的存在,但也反映了一个有意思的继续机现象——当欧洲车企纷纷宣布终止内燃机研发的同时,中国车企依然在深挖内燃机的内燃潜力。

近日,源汽研上汽荣威发布了上汽蓝芯动力GS61发动机和DM21 PLUS自动变速箱技术。代车搭载该发动机的企否第三代荣威RX5将在六月开启预售,并提供燃油和混动两种动力选择。

从最大功率、峰值扭矩、峰值扭矩平台以及油耗等参数来看,上汽蓝芯动力GS61 1.5T发动机性能指标和本田地球梦、长安蓝鲸的同排量发动机接近,部分参数略有领先。此外,这款发动机还采用了米勒循环、350bar喷射系统、低压废气再循环技术(LP-EGR)、电控机油泵、电控可变截面(VGT)增压器等先进技术,可以想见成本并不会低。

除了,吉利、、广汽、长安等中国车企均在近两年推出新发动机,部分产品技术指标已追赶上国际一流车企。这和部分国外头部车企当前的做法截然相反。奥迪、奔驰等国外车企均官宣停止研发内燃机,并公布了内燃机停产的时间表。保时捷、法拉利等品牌,也开始顺应趋势,开始了轰轰烈烈的电动化浪潮。

但在中国汽车市场,内燃机还远未到需要消亡的节点。

虽然按照主管部门的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规划图,到2025年,我汽车销量占比要达到15%~25%;到2035年,节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年销售量占比达到50%。

需要注意的是,新能源汽车要在中国完全取代燃油汽车仍需时日,当下仍有相当一部分用户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可靠性、补能便捷程度、安全性存在怀疑,传统燃油汽车仍有不少受众群体。另一方面,随着油电混合技术的提高,混合动力汽车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的力量。和纯电动汽车相比,混动车型可油可电的属性,缓解了现阶段用户对于补能的焦虑。

2021年以来,混合动力车型销量和市场占有率逐步攀升,2021年全年混合动力汽车市场渗透率为2.7%,2022年第一季度已上升至4.7%,4月渗透率则进一步上涨至6.7%,前四月累计销量已达到135.21万辆。在混合动力汽车上,内燃机依旧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热效率、高效工作区间等直接影响了混合动力汽车的油耗表现。

此外,部分官宣“全面电动化”的车企,并未完全关上内燃机的大门。2020年,戴姆勒股份公司、吉利控股集团就曾宣布,拟就一款用于下一代混动车型技术的高效动力系统展开合作,共同开发用于混动技术的下一代汽油发动机。保时捷、奥迪等企业仍在研究电子合成燃料,希望通过这种具备碳中和属性的燃料帮助内燃机“续命”。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曾发文表示,电子合成燃料将为2030年15亿辆燃油车实现碳中和。

从近期的产品规划来看,上汽荣威选择燃油、新能源两条腿“齐步走”的战略。2022年除了第三代RX5外,荣威还推出了燃油紧凑级SUV荣威鲸。对于上汽荣威来说,在油价持续上涨的当下,进一步深挖内燃机潜力,平衡燃油经济性和动力性,能够增强产品的竞争力,不仅有助于稳定提升大体量的燃油车基盘,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反哺混合动力汽车,实现两条战线市场规模的扩大。

(责任编辑:综合)

相关内容
  • 中央财办副主任、财政部副部长廖岷会见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会长艾伦
  • 宝洁二季度销量下滑 盈利被成本打击 预警未来一年艰难 股价创两年多最大跌幅 | 财报见闻
  • 【育儿问答】宝宝有点贫血该吃钙片吗?
  • 俄回应黑海舰队总部遭遇无人机袭击:只会引发俄愤怒
  • 双标事件一年后,加拿大鹅有点凉
  • “中瑞通”正式起航: 首批A股公司成功发行GDR   资本市场高水平开放持续推进
  • 曾是繁华的代表,如今降价2亿都没人要,这个地标级建筑为何如此难卖?
  • 工信部:2022 上半年我国智能手机产量 5.76 亿台,同比下降 1.8%
推荐内容
  • 区域性股权市场“专精特新”专板“数”览: 挂牌展示企业合计4584家 累计融资266.51亿元
  • 杨涛:跨境支付清算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经济金融全球化与之相融合
  • 美国股债本周不惧加息表现俱佳 且听业内大佬剖析投资者的赌博心态
  • 工信部:2022 上半年我国智能手机产量 5.76 亿台,同比下降 1.8%
  • 中国中车与有研科技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 7月份13个交易日两市成交额破万亿元 下月多家券商看好两大投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