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员登录 - 用户注册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合理引导投资者收益预期 多家银行下调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

合理引导投资者收益预期 多家银行下调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

时间:2025-07-07 04:01:53 来源:残编断简网 作者:热点 阅读:940次

来源:证券日报  记者 彭妍

近日,合理多家银行在其官网发布公告称将下调旗下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引导益预引发市场关注。投资记者调查发现,收准随着银行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期多仍有投资者难以接受理财产品亏损、家银绩比较基未达“预期收益率”,行下甚至很多投资者还将业绩比较基准误认为是调理“预期收益率”,因此对“收益率未达标”的财产投诉量高企。

对于银行下调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品业原因,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的合理专家表示,年初以来,引导益预受国内外各种因素影响,投资A股市场波动较大,收准导致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回撤,期多与业绩基准相差较大。此外,银行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以债权类资产为主,对货币市场利率高度敏感,近期利率下行趋势对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造成了一定影响。在此背景下,银行下调业绩基准有利于调整投资者的收益预期。

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

下调产品业绩比较基准

近日,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下调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例如,近日,中银理财再次下调了旗下一款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8月3日,中银理财发布公告称,拟于2022年8月9日起对“中银理财-稳富(季增益)007”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进行调整,即由2.7%至4%(即年化收益率,以下相同)调整至2.5%至3.8%,即在原业绩基准基础上下调了20个BP。这并不是中银理财第一次下调旗下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中银理财旗下的智富以及稳富系列等多款产品均下调了业绩比较基准。

针对银行理财子公司下调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现象,上述银行工作人员向《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下调,与利率下行趋势有关。

此外,多家银行理财子公司也下调了多款理财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8月2日,招银理财发布公告称,将于8月8日起对招睿月添利(平衡)2号固定收益类理财计划的业绩比较基准进行调整,即由2.6%至3.8%调整至2.5%至3.7%。

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近期银行理财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调,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首先,银行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以债权类资产为主,对货币市场利率高度敏感,当前利率水平处于低位,因此底层资产收益率也趋于下降;其次,银行理财产品也会配置部分权益资产,以增厚整体产品收益,但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权益资产波动加大导致收益不确定性增加,也会拉低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水平。

虽然部分银行理财产品出现了兑付收益“不达标”的现象,但整体来看,理财市场的兑付情况较为乐观。普益标准数据显示,虽然净值化转型后,理财产品不再保本保息,但仍有近九成的产品到期收益率可以达到银行设定的业绩比较基准线,甚至超四成产品到期收益率超过了业绩比较基准中枢,实现了“超额兑付”。

投资者应有

合理投资收益预期

资管新规实施以来,刚性兑付被打破,银行理财产品向净值化转型。然而,仍有投资者难以接受理财产品未达“预期收益率”或亏损。

《证券日报》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发现,有众多投资者投诉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未达“预期收益率”甚至亏损。近日,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关于2022年第一季度银行业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显示,银行理财类业务投诉量占总投诉量5.1%,约3872件,位列投诉业务的第3位。

“我们在推介理财产品时都会提醒客户,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都是净值型,也就是不再保本保息,凡是理财产品均有一定风险。”一家股份制银行理财经理对记者表示,“不过有的客户对现有银行理财产品的理解并没有转变,近期部分银行理财出现负收益后,已出现客户投诉的情况。”

“银行主要根据市场情况来确定产品的业绩基准,而且业绩基准也不代表最后的收益。”一家国有大行的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理财市场进入全面净值化发展阶段后,净值型理财产品全面取代此前的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

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一方面,要加强对理财经理的体系化培训力度,强调在理财产品销售中必须向客户详细说明理财产品的各项要素,尤其是业绩基准等可能引发后续客诉事件的重点要素。另一方面,需加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严格把控产品风险等级和客户风险等级的匹配,避免向低风险偏好的客户推荐超出其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

“银行理财投资者以稳健型投资者为主,更看重理财产品的稳健性,当银行理财产品波动性超出投资者预期时,就会出现预期背离,引发潜在纠纷。”薛洪言表示,不过,这并非简单的投资者教育和预期引导问题,关键在于银行如何继续加强产品创设和风险管理能力。随着越来越多的银行理财产品增配权益资产,银行需进一步提高投研能力,推出更多能够平衡投资者风险偏好和收益要求的产品。

在明明看来,银行理财机构未来仍会将具有传统优势的纯固收产品作为基本盘,同时大力发展“固收+”产品,积极探索“碳中和”“乡村振兴”等创新主题产品,在为客户创造收益的同时积极承担社会责任。

薛洪言也建议,银行理财机构应将发展重心放在加强用户需求洞察、提高专业配置能力上,以推出更具竞争力的产品为目标,全面强化竞争优势。

(责任编辑:百科)

相关内容
  • 11月21日沪深两市涨停分析:供销社概念股天鹅股份走出11连板
  • 高善文评资本市场是“一部精彩的惊悚剧”,A股反常表现为历史罕见,2022向何而去?未来均值回复取决2大因素
  • 洋码头创始人独家回应:人生被描述得一塌糊涂,但不会跑也不会赖账
  • 外交部介绍本届东博会的特殊意义和成果
  • 因未满足关键实验要求 葛兰素史克将从美国撤回血癌药物Blenrep
  • 浅析不同周期变化对股指期货的影响
  • 国家发改委:紧盯生猪市场动态 结合市场形势分批次持续投放中央猪肉储备
  • 忐忑!欧美股市全线重挫,超级巨头暴跌24%!俄罗斯警告美国:若这样做,等同\
推荐内容
  • 年利率最高4%!首款特定养老储蓄产品发售,试点有何特色?
  • 自然资源部:我国多种矿产品产量多年保持全球第一
  • 创元汇基金张焕涛:把区域比较优势转化为主题园区发展动能
  • 科创板首批8家做市商名单出炉!影响多大?听听券商怎么说
  • 北京:疫情防控工作处于最关键最吃紧的时刻
  • TrendForce:2022年全球电子纸市场规模预计将达47亿美元 同比增近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