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我国初步建成符合国情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
在国家发改委今天(9月22日)举行专题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国情记者了解到,发改符合党的委国十八大以来,相关部门和地方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力度,初步偿制初步建成了符合我国国情的建成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体系。
我国重点领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细化实化。生度体国家逐步扩大补偿范围,态保提高补偿标准,护补完善补偿政策。国家国情建立森林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发改符合国家级公益林全部纳入补偿范围;持续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委国推进禁牧封育和草畜平衡;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初步偿制对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域予以支持。建成同时,生度体实施湿地生态效益补偿,态保推动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
我国出台建立长江、黄河全流域横向补偿机制的实施方案,制定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生态保护补偿的指导意见,推动区域间生态保护合作走深走实。地方积极探索建立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国家发改委地区振兴司副司长 王心同:浙江和安徽率先建立跨省流域横向补偿机制,广东分别和广西、福建、江西在九洲江流域、汀江—韩江流域、东江流域开展多层次跨省沟通协作,北京、天津分别与河北加快建立潮白河、引滦入津上下游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据统计,到2021年底,全国共建立了13个跨省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十三五”中央安排生态保护补偿资金近2000亿
发布会上,相关负责人表示,“十三五”期间,中央层面年度安排各类生态保护补偿资金的额度达到近2000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立了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加大对天然林、公益林的管护,年度安排中央财政资金300多亿元;推进实施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年度安排中央财政资金160多亿元;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年度安排中央财政资金800多亿元;积极探索开展湿地、沙化土地、轮作休耕等领域的生态保护补偿工作。
在中央财政补助的基础上,地方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森林、草原等重要生态系统保护的力度。据初步统计,地方政府年度生态保护补偿资金规模达近千亿元,省级、地市级、县级多层次共同投入的格局初步建立。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围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区域间合作。
国家发改委地区振兴司副司长 王心同:地方政府通过签订协议等多种方式,积累了很多“成本共担、合作共治、效益共享”的流域生态保护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
(总台央视记者 陈钰洁 张歆)
(责任编辑:百科)
- ·利率上涨盖过租金飙升 曾飙升的英国仓库价值涨不动了
- ·春节返乡热进行中,餐饮龙头获主力潜伏,机构看好食品饮料行业复苏潜力!21股获主力抢筹超亿元
- ·快讯:苹果概念股集体上涨 瑞声科技涨近8%舜宇光学科技涨超6%
- ·*ST金洲连续11个交易日收盘价低于每股1元
- ·北京朝阳:感染者涉及风险点位,若有交集请立即报告!
- ·股价反弹54%也不够?市场仍担心Meta前景
- ·午评:北向资金净买入108.28亿元 沪股通净买入51.28亿元
- ·刘鹤:大国在加息同时 应注意对新兴发展国家可能产生的外溢影响
- ·外汇管理局局长潘功胜:中国外汇市场将保持稳健运行
- ·外贸商的汇率“年关”:人民币破6.7,“吃掉”50%毛利